编者按: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历史上的监察官》系列文章,带您走近那些历史上的监察官,讲述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戏曲中甚至历史上,“包青天”是清官之代称,是人们对官员的寄望,但是“包青天”并非就是包拯。其形象的原型,一半是“黑脸”包拯,另一半是“铁面”赵抃。《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包拯任御史丞,职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狱。按今天的工作范围区分,赵抃负责首都各部委机关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包拯负责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赵抃与包拯一内一外配合相得益彰,由于两人工作中都不避权贵,因此赵抃得称为“赵铁面”,包拯得称为“包青天”。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谥号“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他出身贫寒,二十七岁中进士,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京职,亦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午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所任官职很多是令人眼红的肥差,但他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掷地有声的一句“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是他一生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
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任职殿中御史伊始,便上书了《论正邪君子小人疏》。他认为为政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中央官职,帝王要善于分辨忠奸,“小人虽有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诖误,当保护爱惜,以成就其德”。
宋史记载,宰相陈执中纵容家属殴打丫鬟致死,宋仁宗有意包庇,赵抃却先后上书二十多次要求对此严格执法并罢免陈执中。同时还弹劾了对此事不闻不问的谏官张择行和反对罢免陈执中的谏官范镇,并由此引起了与范镇长达一年多的论辩。最终结果是陈执中被贬,赵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
更为民间熟知的是赵抃“一琴一鹤”治理蜀地奢靡之风的故事。1058年,朝廷任赵抃为成都转运使,掌管当地财政,监察地方官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成都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
赵抃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当时的成都,茶馆林立,讲究喝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喜欢在茶馆泡上壶茶摆龙门阵。赵抃挑了个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赵抃了解到,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奢靡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楣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如此等等已成为四川吏治中民愤极大的一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吏治久废,惰习日积,越发坚定赵抃整顿吏治的决心。他对大家说,这次他向皇上主动请缨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气。他提出了“三廉”的施政理念:“首先就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各位可以相信,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
赵抃言之凿凿,说到做到。从上任那天起,他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自己这样做了后,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入川时,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鹤。两年多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苏轼称颂“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传家”。明隆庆年间,在纪念赵抃的告天台殿阁的柱联上,明孝宗御题以琴鹤两字为首:“琴声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间。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因此现代常以“一琴一鹤”形容为官清廉。(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何忠乐|绘图 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