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市廉政研究中心  >>  中心  >>  资料数据  >>  廉政文化  >>  正文
【历史上的监察官】颜真卿:人如其字 字如其人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1
编者按: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历史上的监察官》系列文章,带您走近那些历史上的监察官,讲述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作为一名大书法家,唐代颜真卿端庄大气、刚健雄厚的字体风格,至今仍为世人称颂。颜真卿有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但最能体现其心志操守的,还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此稿乃颜真卿为祭奠殉身国难的爱侄所作,因书写时心情激愤,用笔开张,使全篇作品呈现出连绵呼应、起伏多变的气势;字体奔放不拘,但筋骨硬朗,从中仍可窥见颜体刚健之风。

  对兄、侄满门殉国的悲痛欲绝,对时局艰难的压抑苦闷,对小人当道的愤懑不平……颜真卿复杂而饱满的情绪通过其刚劲的书法跃然纸上,流传千古。而他做官时清正无私的个人品德,也像这些珍贵的墨宝一样,赢得了后人无数的赞许和褒扬。

  秉公执法

  颜真卿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任数职,政绩斐然,担任监察官员期间的事迹,最能凸显其刚正不阿的品质。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任职,他都时刻注意官员的素养、品行,惩处不法、弘扬正气。

  颜真卿在唐玄宗年间考中进士,初入官场就四次担任监察御史,巡访各地,纠正不法。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出巡陇右、河西地区,迅速解决了五原(今陕西省定边)一件久而未决的冤案。当时五原正遇旱灾,此案完结后天降大雨,百姓们称其为“御史雨”。天宝七年(748),颜真卿又被派往河东、朔方之地巡察。有户姓郑的人家,三个儿子均担任官职。但颜真卿了解到,郑家的母亲已经去世近三十年,而其子只停棺寺内,谁也不肯操办安葬事宜。颜真卿认为这三人品德有亏,不堪为官,便立刻向朝廷弹劾。不孝子的行为令 “天下耸动”,三人随即被免去官职,并处罚他们再也不许入仕为官。

  在地方巡察时,颜真卿明察秋毫,办事高效;回到京城后,他也勇于直言,弹劾不法臣僚,认真履行自己作为监察官员的职责。当时,左金吾卫将军李延业很受唐玄宗的赏识。一次,他在自己的府邸私自宴请吐蕃客人,又在没有报备御史台的情况下动用了车驾仪仗。颜真卿认为这一行为不合法度,便直接批评了李延业。但李延业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还倚仗着皇帝对自己的宠信,在朝堂上大声吵嚷,宣泄不满。颜真卿并未被李延业的狂妄吓退,而是坚持向皇帝上奏了此事,最终使李氏贬官出京。这一事件使朝野上下一片肃然,官员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更加审慎了。

  肃宗至德二年(757),颜真卿兼任御史大夫。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醉酒后上朝,仪态不整;谏议大夫李何忌则在朝堂上嬉笑吵嚷,有失轨度。颜真卿认为他们不尊朝堂,便弹劾了这二人。此二人随即被贬官。担任御史大夫期间,颜真卿以“肃正朝廷”为己任,恪尽职守,为扭转因安史之乱而颓靡的朝堂风气做出了突出贡献。

  刚正直谏

  颜真卿不仅在履职期间尽职尽责,还对涉及监察事务的朝廷要事非常关心。当发现弄权之臣试图破坏朝政时,他不以个人安危为意,立即直谏皇帝,尽最大努力维护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

  唐代宗即位后,宰相元载独揽大权,大肆任用攀附他的官员。他担心朝中官员弹劾自己的不法行为,便向皇帝请求道:“如果以后百官有事禀告,请让他们都先报告所在机构的长官,再由长官报告宰相,由宰相奏报陛下。”这一制度看似合理,但百官奏事均经宰相之手,只有宰相认为合适的内容才能上奏皇帝,这实际是侵夺了百官独立言事的权力和代宗对天下大事的知情权。闻听此事,多年担任监察职务的颜真卿马上知晓了其中弊端,便立即上书皇帝。他说:“令监察御史等官出使地方,将各类事物详细地汇报给朝廷,是为了陛下能兼听四方,耳聪目明。现在采取这样的制度,无异于自闭耳目,使天下人认为陛下不能明察秋毫。先前的李林甫、李辅国,都是阻塞了大臣进谏之路而惑乱朝堂,皇上的善举难以昭告天下,而民间的疾苦又不能上达天听,导致国家遭受祸患、百姓日日不安。如今实行这样的制度,忠臣不敢进言,小人却逞口舌,陛下不见奏事,便以为天下太平,殊不知又会使国家陷入危局!”

  颜真卿的进言字字珠玑,是他在以往监察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而上奏中措辞激切,是他对朝廷、对国家一片赤诚的真实写照。

  宋代的欧阳修赞扬颜真卿说:“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这正是对颜真卿不畏奸邪、清正奉公的一生之高度概括。颜真卿书法绝伦于世,而其为官品行亦可垂范后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陈希 | 绘图 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