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市廉政研究中心  >>  中心  >>  信息动态  >>  廉政聚焦  >>  正文
评论 |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27

1574829729460252.jpg

(吴军 插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升服务群众质量,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目的。但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成的,只有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认为,服务群众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有的干部认为,服务群众只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干点实事,就达到目的。这些观点说来并无不妥,但要实现服务供给精细化,提高服务质量,这些想法就有差距了。比如,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沈阳零首付买房新政实施半天即告废”、 江门“禁狗令”9天后停摆,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或许并没有错,但由于和老百姓的客观需求不符,所以,很快便夭折了。

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医生只有把病因找准了,才能吃对药,少遭罪。服务群众也是如此,只有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实现服务效果最大化。否则,就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境地。当然,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并非易事,需要在走实群众路线、搞好调查研究、敢于担当作为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要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不断增进群众感情,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要像“草帽书记”杨善洲“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苞谷就种苞谷”那样,真心帮助群众,真诚关爱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工作的温度,群众才会打心眼儿里相信干部、尊重干部、敬佩干部,有了困难才愿意找干部帮、有了苦衷才愿意找干部诉、有了拿不准的事才愿意找干部商量。其实,这些“困难”“苦衷”,正是群众关心的堵点痛点。找准病灶,有的放矢对症施治,群众工作开展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否则,满身形式主义、衙门习气去做群众工作,必然导致脱离群众、和群众利益背道而驰,甚至越来越摸不到门道,最终损害党的形象、干群关系,推进服务精细化更是无从谈起。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我们党历来对调查研究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曾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群众工作更是如此,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实做细,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有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摸透彻、搞准确,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否则,如果基本情况没搞清楚,工作起来就会“两眼一抹黑”,服务起来就会全凭“想当然”,结果往往南辕北辙。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调查清楚,认真梳理汇总、分析研判,从中找出“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做群众工作要敢于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服务群众,就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决不能慢作为,更不能不作为和乱作为,要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焦裕禄面对“三害”发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最美奋斗者”王瑛铁骨柔情、敢于碰硬……他们是为群众担当尽责的典型代表。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不敢担当更不行。只有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才能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准确对接群众需求。

可以说,服务群众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党员干部干工作不能平均发力,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申国华)